太难了!企业一年被查300多次!国务院叫停!
“形式主义”难奏效!一年被查300多次,迎接5000多人次检查
文件一经发布引发大众热议,皆因这在工业制造业行业,“形式主义”的检查非常普遍。“一人感冒大家吃药”的监管模式已经烂熟于心,套路再熟悉不过。发生安全事故,当地企业全体排查隐患;环保不合格,同类型企业挨个提交数据;逢年过节紧要时期,更是地毯式大检查,多个部门各自带人一批批的排查。也就是说,部分工厂一年要迎来好几拨的检查,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、基层的单位、部门基本上“不是在迎检,就是在迎检的路上”。更有甚者,工作做没做不重要,台账记录必须齐全,加班加点的做资料整记录,用文件来证明安全。而这时候企业会把迎检作为头等大事,梳理制度,整理档案,完善记录……做的更周密一点的,开个警示教育会、组织一次演练,领导带队检查。司法部近期公开的第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中,某市一家天然气输送公司从2021年至2023年,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检查。2021年迎接检查326次,接待检查人员5344人次;2022年迎接检查156次,接待检查人员1465人次,2023年7月底前,迎接检查110次,接待检查人员513人次;检查主体主要涉及发展改革、安全生产、能源等多个执法领域,检查层级涉及省、市、县、乡四个层级。看起来是为企业着想,实际上却带来了反效果,绝大部分人的精力都用在了组织安全生产活动上,却没有心思没有关注安全生产本身。长此以往,检查的点变成了企业的重点要点,甚至是工作亮点。但文字和数据上的亮点,却难以真正成为防止痛点难点发生的预防针,更是没能为企业把好安全大关多头检查、标准不一、一刀切!化工企业太难了!
除了形式主义检查之外,屡遭诟病的就是多头检查、标准不一、一刀切等问题,尤其是作为高危险、高污染、高耗能的化工行业。某化工企业表示,不同部门标准“打架”,有的部门要求企业关窗生产、有的部门要求企业开窗生产,企业无所适从。多头执法、标准打架、小过大罚、天价整改等问题,更是让企业不胜其烦。某化工企业负责人在网上吐槽,自己企业曾经在岗位放置了一桶25斤的双氧水,受到了6波专家安全检查的经历,这些专家对于物品的摆放位置、警示标识、安全防护、防火间距等都给出了不同的标准要求,企业反复咨询整改,被折腾的不行,最终还是整改回了最初的样子。
另一企业表示,多份表格下发需要按时填写,新规范与旧规范大相径庭,表格不能涂改就意味着所有板块部门都要重新填写。类似的修改,有时一张表格中可能涉及好几处。好不容易改完了,又有检查组来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,有的甚至是相左的意见,认为整改之前的填写内容更准确,让企业很是为难。还有化企表示,一年被检查了170多次,相当于隔天一次,搞得企业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身心俱疲,没有时间去好好开展常规的员工教育、风险评估、变更管理等等工作。一波又一波的专家来检查,层层加码,但是均未能实质解决问题,反而让企业忙的鸡飞狗跳。除了多头检查的问题外,不少企业还反馈,遇到了一刀切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。某些危化品货运司机表示,为了有效减少因货车使用淋水器导致的路面结冰交通事故,个别区域相关部门年年针对大货车的“放水”专项整治行动,并对于淋水器的安装和使用进行了严控。某些地方对货车使用进行了严禁,对违规者处以500元的罚款。如果强制拆除淋水器,那么在跑南方长下坡道路时会非常危险。而在强制使用淋水器的区域,卡友们可能还需要额外花费金钱来安装淋水器。
多部委急切呼吁,“非专业”检查危害太大